稻在水中长,虾在稻下游———这一动一静,铺陈出了稻田中灵动的画卷,而这也正是“虾稻共作”生态种养模式的生动写照。如今,虾稻产业风生水起,小龙虾供不应求,生态稻米备受追捧,养殖人员的钱袋子越来越鼓……自去年以来,海南省澄迈县金江镇塘北村村西近100亩撂荒地经过改建后,成为“稻虾共养”繁育基地,出产的海南反季节养殖的小龙虾供不应求,弥补冬春两季全国小龙虾产业链的短板,已经成为了市场的宠儿。
“选址、规划设计、育苗……‘稻虾共养’模式是希望实现海南反季小龙虾的稻虾复合高效养殖,探索出适合海南的经验再复制推广。”“稻虾共养模式”,即在水稻田周围挖养虾环沟,种一季水稻,养二季小龙虾,周期短、见效快,不施农药化肥,此办法在湖北、江苏、四川等地已非常成熟,但在海南,这样的种养模式还未形成“气候”。基地的项目技术骨干马源潮告诉记者,该项目自去年6月在澄迈展开试验,便选取了一块荒地,开垦了“稻虾共养”的池塘,利用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对小龙虾繁育生长的全过程进行精准监测。目前,养殖标准体系和模式的数据采集已经初具规模。
发展稻虾综合种养产业,需要经历“稻田寄养”“稻虾轮作”和“稻虾共养”3个阶段。在海南,试验人员拟摸索“稻虾共养”,但为提高产业效益,必须攻克小龙虾的自繁殖技术。经过技术人员实验发现,海南9—11月是小龙虾生长较为集中的季节,克服水温对于小龙虾自繁殖的影响最为重要,为此,基地采取了相应的干预举措。目前,基地已实现小龙虾海南本地繁殖成功率80%,超出预期目标。攻克繁殖技术难关的同时,基地与科研机构开展合作,进行水稻的种植管理和监测。数月之后,稻虾共养模式下首批无污染香米成熟面世,由于新模式下出产的米品质好,深受消费者认可,市场供不应求。
“反季小龙虾达到亩产成虾200斤左右。”自今年2月以来,该基地销售的反季节小龙虾已近5000斤。与此同时,“稻虾共养”一水多用、一田多收的优势,也吸引了周边的村民。“稻虾共养”模式充分利用荒地,提高水田利用率,收益也好,通过学习掌握相关技术,再推广这种模式,带动更多的农民一起致富。